close

烏鎮-建築介紹(水閣)
千百年來烏鎮建築臨河而建、傍橋而市,雖歷經時代的滄桑,但烏鎮的街道上仍完整保存水鄉古鎮的風貌及建築風格,獨特的臨水建築「水閣」,透露出樸實古香的韻味,因此烏鎮被稱為「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東、西、南、北四條街呈現「十」字交叉形成棋盤式河街平行與水陸相鄰的格局,街道兩旁大量的明清建築,從樑、柱、門到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都十分精湛,與河上的石橋表現出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風情。 

「水閣」是烏鎮獨具一格的建築形式,以石柱立在河上,架上橫梁,再在上面擱上木板,就成爲伸展在河道上的水閣。

「水閣」三面有窗,空氣流通,憑窗外望,市河水上風光盡收眼底,居民們在水閣裏納涼、休息,涼風吹來,十分惬意。

烏鎮水閣的由來:
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烏鎮的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烏鎮居民就這樣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早先,這裡是沒有水閣的。事情還得從一場官司談起。

烏鎮南柵浮瀾橋附近靠下岸河邊,有一家豆腐店。只有一間門面,開間又小,一副磨豆腐的石磨子和一隻​​浸黃豆的七石缸一擺,店裡就轉不開身了。豆腐店倌準備將店面擴大一點。他想,前面是大街,伸展不出去,左右是別家的店堂,也擴張不開來。思來想去,只有後邊河面上還能發展。於是,他就在店背後河床上打了幾根木樁,架上橫梁,樑上釘幾塊板,蓋起了一個小閣樓,把一隻浸黃豆的七石缸和一些零碎東西移放到那裡,這樣,店堂間就寬敞多了。

小鎮上消息傳得特別快。豆腐店倌的閣樓剛搭好,鎮上的巡檢官就派差人來查問了。他警告說:“這是官河!官府早已通告,不准私佔河面,限你三天之內拆除,不然就送官查辦!”

一聽要上衙門,豆腐店倌慌了神。情急中,他想到本街有個窮秀才,常來店裡買豆腐,平時有點交情,就去找他商量。這秀才姓張,雖然家道貧寒,為人倒很耿直。張秀才聽了訴說後,心中忿忿不平。他吩咐豆腐店倌說:“你不要怕,去跟官府說理。我替你寫張紙條,官府如來傳你過堂,你就說你沒有罪,並將這張紙條遞給他看。”

三天后,差人見豆腐店倌的水閣還沒有拆掉,就傳他去見巡檢老爺。

巡檢老爺驚堂木一拍:“你私佔官河,阻礙交通,船隻難行,該當何罪?”豆腐店倌答道:“小人沒有罪,不信請老爺查看。”說著,就將張秀才寫好的那張紙頭呈了上去。巡檢老爺接過一看,頓時眉頭打結,啞口無言。最後只好判豆腐店倌無罪,放他回去。

為啥巡檢老爺見了那張紙以後,就放了豆腐店倌呢?原來當時烏鎮北市河比較狹窄,只能通過兩隻船,為此,縣衙曾出過通告,禁止佔用官河。但豆腐店倌所在的烏鎮南柵浮瀾橋附近的市河卻比其他地方要寬闊,五六隻船也可並行,即便搭出一些水閣,並不礙事。而在北花橋附近本來河面就窄,巡檢老爺為了停靠官船,築起了很寬的石幫岸,更使河面窄得連兩隻船也難以通過。張秀才在紙上寫的是:“民佔官河,五船並行;官佔官河,兩船難行。誰礙交通?老爺自明。”巡檢老爺一看,自知理虧,心想如果硬給豆腐倌治罪,鬧到縣衙里去,自己也下不了台,所以只好判豆腐倌無罪。

從此,河面上的“水閣”慢慢多起來了,成為獨特的烏鎮美景。碧水蜿蜒,小橋流影,櫓聲欸乃中看水閣畫卷般在眼前徐徐展開,看水鄉人在水閣中起居住行,聽古鎮人鄉音叫喚此起彼伏,烏鎮的水閣正以它獨特的韻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以上資料節自:旅遊資訊王烏鎮旅遊官方網站http://forestlife.info/Onair/24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wlib2007 的頭像
    hwlib2007

    拾繪英文繪本讀書會

    hwlib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