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
鬥牛可以指:
- 鬥牛,指人、牛或狗與牛相鬥的競技項目;
- 鬥牛舞,社交舞的一種;
- 鬥牛 (骰子遊戲),一種擲骰子遊戲和賭博
- 街頭籃球的俗稱;
- 腳鬥士的俗稱,又名「鬥拐」或「鬥雞」等
- 鬥牛(橄欖球)裡面經常出現的一種爭球方式。
- 鬥牛 (電影),2009年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由黃渤和閆妮主演。
在The Story of FERDINAND這本書裡的鬥牛(bull fight), 是屬於上述第一項
鬥牛的西班牙語為toreo,corrida de toros 或 tauromaquia,葡萄牙語為tourada,corrida de touros 或 tauromaquia,是一項人與牛鬥的運動。參與鬥牛的人稱為鬥牛士,主要流行於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拉丁美洲,更是西班牙的國技。鬥牛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的牛崇拜以及壁畫中。
過程
先把牛抓去關在一個黑暗的屋子裡,讓牠感到恐懼,而且不斷的激怒牠,讓牠憤怒無比。然後,把牛帶到鬥牛場。
進場前,鬥牛士的助手先在牛背上插上一根尖銳的長槍 (arpón),讓牠又怕又痛又憤怒的繞著鬥牛場跑,但不能逃脫。
接著,鬥牛士的助手再插上三四根尖銳的長槍 (pica),有的深得穿透肺臟。等牛跑得筋疲力盡後,鬥牛士才出場,有近視又有色盲的牛以為鬥牛士的紅布是傷害牠的敵人,在觀眾的歡呼聲中,拚命往紅布亂撞。鬥牛士成功退場後,鬥牛士的助手又在牛背的傷口上,一根接一根的插上尖銳的長鉤 (banderillas),讓四到六根有倒鉤的長鉤鉤在牠血淋淋的背部肌肉上,使得牛的每一步動作都讓牠痛得無法無法忍受。等到牛的行動有點遲緩,有垂頭等死的預兆,鬥牛士才又出場,趁牛痛得無法辨識無法逃避,拿起鋒利的長劍,一劍一劍的從牠背部刺向心臟,技術不好的幾乎都會失手,沒刺到心臟,刺到肺臟,使得鬥牛大量吐血。所以,很少有鬥牛是被一劍刺死的,通常都是慢慢的被牠肺臟出血的血液淹死的。
然後,鬥牛士用短劍切斷牛的脊髓,但常常不能完全切斷,無法把牛殺死,只嚴重傷到牠的脊髓。
最後,不管牛有沒有死透,把牠的耳朵割下來,拖著牠繞場走。
[編輯] 批評
鬥牛是項很危險的運動。常有鬥牛士因此受傷或死亡,而參與其中的公牛也最終會慘死,使得此項運動十分血腥而不人道。許多動物權利保護者會在鬥牛場門口附近宣傳抵制鬥牛。根據西班牙動物保護團體「動物平等」發言人拉斐爾·博羅表示西班牙每年有1.2萬頭鬥牛遭殺害。[1]
日本鬥牛
日本的鬥牛則是一項牛與牛鬥的運動。主要依靠的是兩條牛上的牛角,互相推擠比較力氣。常見於愛媛縣、鹿兒島縣、島根縣、沖繩、新潟縣等地。愛媛縣城下町宇和島可以看到從300多年前沿襲至今的傳統鬥牛表演。現在每年仍要舉行 5 次。體重達 1 噸的兩頭牛角對角,一直要頂到一方喪失鬥志爲止。[2]
韓國鬥牛
韓國慶尚北道的清道郡,每年3月都會舉行清道鬥牛節,當中最矚目的,便是由兩頭牛的激烈對壘。為期五日的比賽中,會有超過一百頭經過細心挑選的牛隻參與,當中更分為國內及國外組別,從日本、美國和澳洲而來的牛王會與韓國牛王比賽,比賽長達九小時。欣賞鬥牛的同時,節慶中還有製作鬥牛飾物、坐牛車及品嘗清道牛料理等節目,以及各種的鄉土玩意。[3]
中國鬥牛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著鬥牛這樣的運動,主要存在在牧區。如雲貴地區的苗族和侗族均有鬥牛習俗,當中貴州省的開陽縣3月也會舉行鬥牛節,山頭上湧滿圍觀的熱鬧人群。在浙江金華也有鬥牛的習俗。
鬥牛場顧名思義是鬥牛的地方,可以是牛與人、牛與牛、或牛與狗之間打鬥,因應各地文化而定。
以鬥牛為國技的西班牙的全國有400多個鬥牛場,其中25,000個座位的馬德里拉斯本塔斯廣場是西班牙最大的鬥牛場,每年鬥牛季3月至12月吸引近6000萬的外國遊客,舉行戈雅鬥牛大賽〔Corrida Goyesca〕等。
拉斯雲達斯廣場每年更會改變成為花式越野電單車比賽場地,舉行紅牛越野電單車花式激鬥。
以上資料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C%A5%E7%89%9B
by Jessie 20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