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 a Gril.jpg - I\\'m a Girl 繪本相關

性取向(英語:sexual orientation),亦稱性傾向、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浪漫、與性上對男性及女性有何種型態的耐久吸引,也有稱為性偏好。有兩大特性:

一、人類一共有三種(或四種)性取向,各種性取向地位平等。
傳統的性學研究認為,人類的性取向,一共分為三種: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在這之外,個別最新的性學理論則承認“無性戀”的存在。
1.異性戀與同性戀被普遍認為世界人口性取向的大多數,占絕對統治地位。
2.雙性戀是指一種對兩種性別的社會成員都會產生愛慕或性衝動為特徵的性傾向,這種性傾向在西方,也被稱作後現代性戀或者全性戀(Pomosexual)。金賽博士在1948年提出的理論認為人的性取向是可以從1劃到6的,當性傾向指數為1時候,就是單純的異性戀,而當性傾向為7時,則為單純的同性戀,其餘的人 口,或多或少其實都應該算作為雙性戀。不過,科學在發展,這個論點現在已經被認為是缺乏事實根據與理論支援的,而僅僅為主觀臆測成分大。
3.無性戀(Asexuality)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在日常生活中,無性戀者往往表現出對男性或女性都沒有特別的性衝動,或者隨著時間的接觸,短暫的時間內形成對某一性別的喜好,但是這種喜好不會長久。

二、人類的性取向完全是受先天因素影響,出生後是無法更改,無法選擇的。
性取向的起因主要可分兩種意見:先天形成和後天形成。包括基因因素、非基因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和社會學因素以及有意識的選擇等因素都有被提及。有人認為,性取向是可改變的,性態度是受到環境和外界影響,例如幼年成長過程、家庭背景、性格、氣質、同儕的壓力、性侵犯及同性間的性經驗。 

美國心理協會認為性傾向形成於童年或青少年早期。對非異性戀的研究和試驗為另外一個觀點開闢了道路:性取向是在孩童時期(青春期之前)或更早的時候被固定的。以下資訊翻譯自這個雙胞胎實驗網站的頁面:對同性戀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如果其中一個人是同性戀,那麼另一個人有40-60%的機會成為同性戀者;異卵雙生的比率為15-30%。對於不是雙胞胎的同性兄弟姐妹來說,這個比率是5-10%對很多人來說,這些資料有力的表明了性取向只是單純的生物因素。 

早在1973年,美國精神病協會把同性戀從精神病列表中去掉了,不再認為同性戀是“變態”的,從而不需要進行糾正。1990517,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所以任何聲稱能治療、改變同性傾向的人和組織都是完全違背科學規律的,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證明「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是安全或有效的, 事實上,對於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這些治療通常帶來負面影響或心理陰影。

 

資料來源:摘錄於維基百科及網路
http://www.gay520.com/showConstitutional_News.php?Idx=OTMzM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wlib2007 的頭像
    hwlib2007

    拾繪英文繪本讀書會

    hwlib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