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eneath the waves.jpg - Beneath the Waves 繪本相關

《飛魚flying fish

飛魚輻鰭綱頜針魚目,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飛魚科是一類具有滑翔能力的魚類。

分布

廣布於熱帶亞熱帶海洋。 

 

飛魚的特徵

體態修長,稍稍側扁,長度一般為45厘米。吻短,口小,眼大。胸鰭發達如翼,腹鰭也比較發達,尾鰭的下葉要比上葉長。由尾部迅速擺動,可達到極大的速度,然後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

 

飛魚的生態與習性

飛魚為暖水性上層魚類,喜歡群集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與其他頜針魚科一樣,通常生活於海面表層。繁殖期間,會集中於海面的浮藻類或任何漂浮物產卵。

 

 飛魚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有洄游習性的魚類,之所以被稱為「飛」魚,是因為這類魚躍出水面時彷彿在飛翔,因此而得名。

 

飛魚受驚時會躍出水面,胸鰭張開,並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時間。

這種胸鰭不像鳥類具有鼓動空氣使身體向上提昇的能力,僅有滑翔的功能。這是飛魚在生存競爭的天擇壓力下,所演化出來的適應方式,當牠們被掠奪者包括鬼頭刀、鰹魚、旗魚、海豚、黑鮪魚追逐,受驚時會躍出水面,胸鰭張開,並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時間。


這種飛行行為是為了躲避金槍魚海豚鯕鰍的捕食。牠們躍出水面以後,依然會像在水中擺動尾部,因此飛魚在空中會以呈「S」形在空中擺動,可飛行100多米。由於飛魚是群居性的魚類,因此通常牠們是一群躍出水面。

 

台灣的飛魚文化

台灣常見的飛魚身體呈紡鐘形,胸鰭特別發達且長,鰭條間僅有薄膜相連,卻沒有肌肉和骨骼支撐,演化近似鳥類的翅膀。

飛魚為什麼叫飛魚?因為會飛?只答對一半!

飛魚是台灣東海岸黑潮帶的主要魚類之一。蘭嶼每年從二月下旬到十月舉行「飛魚祭」,並把飛魚曬成魚乾以保存食用,長期以來已形成與飛魚關係密切的「飛魚文化」。而飛魚為什麼叫飛魚?

飛魚的胸鰭雖延長到超出體長一半以上,但不如鳥類翅膀發達,無法鼓動空氣往上飛升,只能從水裡躍出海面,在空中滑翔。

飛魚的台語為什麼叫飛烏?因為長得像烏魚,還會飛翔?只答對一半

連橫《臺灣通史》:「飛烏,狀如江鯔,有翅能飛。」《噶瑪蘭廳志》:「烏魚,鯔魚也,本草作烏魚,產於溪池者曰溪烏、池烏,產於海者曰海烏。」可見先民覺得飛魚很像長了翅膀的烏魚,故稱之「飛烏」(台語音pue-oo)。

飛魚,除了長得很像烏魚,還跟烏魚一樣,每年準時來台灣報到。烏魚每年冬季隨北方的大陸沿岸流(親潮)南下,經過台灣海峽。飛魚則每年春季隨南方的黑潮北上,主流進入台灣東部海域,支流進入台灣海峽。


日文稱飛魚トビウオ(tobiuo,拆解開來直譯是「飛び」+「魚」。「飛び」是跳躍的意思,符合飛魚被鬼頭刀等大魚追捕、受驚嚇時有躍出水面再滑翔的習性。日文漢字稱飛魚「飛び魚」,也稱之「鰩」,因為中國古文獻說:「文鰩魚出海南,一名飛魚」。此外,日文還借用漢字「𩹉」來指稱飛魚。

 

飛魚是台灣東海岸黑潮(北赤道洋流)帶的主要魚類之一。蘭嶼達悟族原住民每年從二月下旬到十月舉行「飛魚祭」,並把飛魚曬成魚乾以保存食用,長期以來已形成與飛魚關係密切的「飛魚文化」。

 

北台灣的飛魚獵捕

飛魚從清明節至端午節中間會隨著黑潮北上到達彭佳嶼附近,飛魚漁船會在白天出港作業,以追逐網捕獲飛魚,兩艘漁船中間拖曳一條約1,000公尺的驅趕繩,驅趕繩的緞帶會發出聲音驚嚇魚群,準備收網時多位漁民跳入海中驅趕魚群進入網中。

 


 

飛魚每年五月至九月會在基隆外海產卵,因卵團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浮物或底棲海草,所以漁民把草席鋪在飛魚經過的海面上,讓飛魚在草席產卵,再採集附著在草席上的飛魚卵。

 

台灣加工生產的飛魚卵,品質優良,稱之「黃金卵」,大量外銷日本作為壽司材料。在台灣,飛魚卵除了鹽漬,也做成飛魚卵香腸、飛魚卵泡菜等。

 

 

◎有關鬼頭刀獵捕飛魚影片:煩請再逕自連結參考以下網址分享

 

https://youtu.be/u1JVVwMO8Wo

 

 

 

 

 

◎以上資料暨圖片來源:摘錄於網路相關報導以及維基百科分享(僅為繪本相關資料查詢學習為用)

 

◎資料摘錄整理By Rebecc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wlib2007 的頭像
    hwlib2007

    拾繪英文繪本讀書會

    hwlib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