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aiku(俳句),是由17音組成的日本定型短詩,從俳諧(誹諧)的首句演變而來。
日本最早的俳諧出現於《古今和歌集》(收有「俳諧歌」58首),至江戶時代(1600年-1867年)則有從「俳諧連歌」產生的俳句、連句、俳文等。
正岡子規把俳諧的首句從俳諧中獨立出來,單獨成體,稱為俳句。
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 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個日文音組成。音數多於五、七、五被稱為「字余」;少於五、七、五則被稱為「字不足」。
- 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像「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年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俳句中沒有季語被稱作「無季」;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季語被稱作「重季」。
著名人物
日本著名俳人室町時代(1392-1573)後期有宗鑒、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諧連歌作者;江戶時代有松永貞德,他提倡俳諧的娛樂性和教養性,號稱「貞門」,可謂傾向於古典的一派。當時俳諧尚處於進入俳諧連歌的階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因,主張俳諧的滑稽性,強調創作上的自由奔放,稱為「談林」派。具有這一派特色的還有著名俳句家井原西鶴。一般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的散文風格熔鑄一爐,並加以發展,摒棄滑稽、娛樂等文字遊戲成分,使俳諧成為具有藝術價值的庶民生活詩。
17世紀日本俳諧曾一度中落,至18世紀下半葉,與謝蕪村號召「回到芭蕉去」,再度呈現繁榮景象。江戶時代脅句(配句)以下各句逐漸失去生色,但小林一茶在發句(起句)的創作上表現了突出成就。正岡子規作為明治(1868-1912)的俳諧復興者,明確提出連句(即俳諧連歌)非屬於文學的主張,提倡以連句的發句(起句)為「俳句」文學,依然保存了發句的格律,使它發展成為日本民族最短的詩歌。此後,俳諧連歌逐步衰落,現代雖有少數人加以提倡,依然未見復興。後來曾有人主張廢除「季題」(稱為「無季俳句」),否定定型(稱為「自由律俳句」),但未成為主導力量。
對其他語言文學影響與流傳
俳句流傳到其他國家,對不少國家的文學都有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俳句就已經流傳至西方,不少西方國家都有仿照俳句形式以本國語言寫成的文學,俳句於五四時期左右傳至中國。
二.Kigo-季語(きご)是在連歌、俳諧、俳句等地方使用的用來表達特定季節的詞彙。
根據流派、結社的不同,成為詠唱的主題或者一句的主題的詞彙被稱為「季題」,
雖然和僅僅表示季節的「季語」有所區別,但是二者的使用環境比較模糊不清,互相之間也可以作為同義詞互用。
歷史
日本自古以來就在詩歌中表達季節感的意識,在《萬葉集》的第八卷和第十卷、《古今和歌集》的前六卷里都有各種各樣根據季節而設立的分類。季語出現是在平安時代後期,能因所著的《能因歌枕》裡按照月份給150個季語進行了分類。第五本敕撰和歌集的《金葉和歌集》中,把當時還沒確定季節的「月」定為秋天的景物,自此之後,「月」與「花」(這裡指的是櫻花)(春)、「小杜鵑」(夏)、「紅葉」(秋)和「雪」(冬)一起,被特別視為「五個景物」。
在近代以來,也有俳人在俳句中採用新的季語,這些都記載在歳時記中而不斷增加中,現代的歳時記大概已經收錄了超過5000條季語。
季語的種類
季語可以根據其組成分成3類。第一類是「事實的季語」,雪主要是在冬天降下,所以是冬。梅花主要是在春天開放,所以是春。像這樣以自然界的事實為依據而決定的。第二類是「指示的季語」,像是「春雨」、「夏日的山」、「秋風」這樣的,可以在事物上表現季節的詞語變成了直接表示季節的詞語。最後是「約定成俗的季語」,這些實際上在多個季節中都可以見到,但是根據傳統的美學意識而形成了約定成俗的季節感。像前述的「月」(秋),還有「蛙」(春)、「蟲」(秋)、「火事」(冬)都屬於此類。
三.Issa-日本俳句詩人
小林一茶(1763年-1827年),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本名彌太郎,生於信濃國水內郡柏原村(今長野縣上水內郡信濃町柏原)的一個農民家庭里。十五歲即開始學習俳諧。有著自己鮮明的風格。25歲時拜葛飾派俳諧詩人二六庵竹阿為師,二六庵死後,承繼師門,號稱二六庵菊明。29歲時,改號為俳諧寺一茶。次年起在京都、中國、九州和四國等地流浪。
作品
小林一茶的主要作品有《病日記》(1802)、《我春集》(1812)、《七番日記》(1818)、《我之春》(1819)等。他的俳諧富有個性,巧妙地運用方言俗語,對於小鳥也都傾注同情,表現了人道主義思想。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小林一茶 |
假名 | こばやし いっさ |
平文式羅馬字 | Kobayashi Issa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