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威尼斯,正如其名,威尼斯是個漂浮在水上的都市,由大大小小插在水中的建築所形成。長約4公里的大運河貫穿威尼斯主島,船隻為來往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所有的車輛都不得進入威尼斯,需搭乘水上巴士(Waterbus)進威尼斯島嶼群。
威尼斯沒有道路,勉強只能稱呼為「小巷」;也許因為城市老舊的綠故,很有鹿港老街的味道。
「貢多拉」是威尼斯水道上最具古典風味的交通工具,長約11公尺、寬約1.5公尺,以櫟木板為材料,船身用黑漆漆成,兩頭船首為尖型高高翹起且船底平舖,可乘坐6人,是威尼斯的標誌性特色之一。
嘆息橋橫跨於總督府與監獄之間,橋的兩邊相對於彼岸,猶如是天堂與地獄。 囚犯在總督府遭判刑後,會直接經由嘆息橋送往對岸的監獄,橋的兩端彷彿隔絕生死兩世, 在囚犯被關入大牢前,可從橋上的兩扇小窗,凝望美麗的威尼斯最後一眼, 因此即將失去自由的人,在行經這座橋時,總有著無奈的嘆息,嘆息橋因而得名。 威尼斯當地有一說,日落時如果戀人們在嘆息橋下的貢多拉上接吻,將會得到天長地久的永恆愛情。 其實這個典故來自1979年的電影《情定日落橋》,該電影就是在此取景。 電影中的小情侶,乘坐著貢多拉,在波光瀲灩的河面上, 為了向彼此承諾心中那份摯愛,在夕陽餘輝的橋下擁吻。 因為那一幕,使得嘆息橋成為世界上最具浪漫色彩的橋樑之一。
里奧多橋是大運河上最古老的橋,又名商業橋,起初是座木橋, 建於1588年,1591年完成,設計簡樸,附近一帶原為威尼斯人最早聚居的地方。 當初橋的粗獷外形為當地人嫌棄,其後因交通繁忙,改建為石橋。 里奧多橋可說是威尼斯最美的一座橋,屬於文藝復興風格,也被稱為「白色巨象」。
古羅馬式的拱門,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一大推崇。其在門柱上華麗的雕飾,就是辨別文藝復興建築的一大風格。
聖馬可(S. Marco)廣場,相片中間靠右為聖馬可教堂。
在19世紀時聖馬可廣場曾被法國皇帝拿破崙譽為「歐洲最美的客廳」和「世界上最美的廣場」。聖馬可廣場由公爵府、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新和舊行政官邸大樓、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圖書館與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入口位於威尼斯大運河旁,有兩座雕著有翼獅子和San Theodore的紀念碑佇立於此,是聖馬可廣場的重要像徵;聖馬可廣場南邊還有一座小廣場,南邊有一座威尼斯大運河的潟湖,最具特色的在於河畔兩根威尼斯白石柱,分別雕刻著威尼斯守護神聖狄奧多和聖馬可的飛獅,不僅代表著威尼斯的官方城門,更是昔日威尼斯執行死刑所在地。
聖馬可大教堂
- Mar 15 Tue 2011 23:19
People -- 水都, 義大利威尼斯 by Judy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