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勾起的是兒時的回憶

曾經在這裏記錄我們的成長點滴,曾經在這裏有我們的歡笑哭泣,曾經在這裏我們倚窗苦讀或緊緊依偎談心。它為我們遮風擋雨,也看顧身在其中的人們。然,隨著時光荏苒,兒時的家經過歲月的刻畫早已不復往昔。但,這其中收藏了多少我們的故事,保留了家人情感交會時的餘溫。一個偶然,因著“小房子”的繪本故事,打開了塵封許久的記憶匣。那麼,就讓這些這些老照片,娓娓道來屬於你們的獨“家”故事與舊時情。

 

Sunny: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只是人老了,竹籬笆的圍牆及花園變成----

 

水泥圍牆及小石砌成的花園,中間兩人是上面照片2人,我與我姊.

 

Vivi

請弟弟幫忙回三合院古厝拍照,國一時就搬離這裡,慢慢的近幾年附近樓房就蓋起來,因產權劃分複雜,村子人口外移,古厝也就半荒廢著,偶爾舅舅.伯父回來整理果園,會小歇一下.

看著照片,回億孩童時代的歡樂童年,記得,小門前種了2棵柚子樹,(故鄉離麻豆很近).當柚子成熟時,大人會爬到樹上摘,丟下來給下面用大塊布張開來的小孩接,堂兄弟們.也常常爬到樹上玩,練就自己也有一身爬樹的功夫

Stina:如果問我對老家老房子的記憶 , 一定得加上弟弟妹妹天真的笑臉才算完整 , 才有那麼一丁點稱得上美好的回憶 , 可能因為小時候家境不好, 所以身為二姐的我並不是笑臉一族 ~

如今的老家依然在風雨中圪立不搖 , 長大了兄弟姐妹們各自成家後更懂得珍惜身邊的家人和生活裡簡單美好事物 ~

 

Susan

  10 年前的家還是一片空地

 10年後家的隔壁多了一棟大樓

2F前的陽台是小孩與我最喜歡的地方

Regina

在我小時候的的老房子,是一座曾經被老兵誤認為這所學校為何這麼小的張家住宅,是在民國28年竣工,占地1200坪,建18大房的ㄇ字型三合院,當時還是日據時代昭和12年,木頭結構,地面是水泥地,牆面以泥土混石灰塗抹,屋頂是鋪瓦片。這是一個大家族的住宅,可想而知當時是有多少人住在這個三合院裡。後院種滿許水果,如荔枝、龍眼、芭樂、芒果等,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荔枝,因為每次到暑假會在老家住幾天,這個季節就是荔枝盛產的時候,大人們就會採荔枝下來,一籃一籃的裝,小孩子們就是一串一串的拿著荔枝吃起來,不亦樂乎!這些照片是由我的一位大伯提供的,他為了不要讓大家忘記家鄉以前的樣子,特地整理出來影印給家族的兄弟姊妹們收藏!

這個充滿回憶的古厝,大約在民國七、八十年的時候改建成現今居住的房子。共20戶呈L型的三樓透天厝。昔日的農村景象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的建築。好在家裡是做庭園景觀設計工程的,爸爸把家前這條私人地綠化並種滿許多植物供左右鄰居欣賞。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懷念當時的老房子。

家門前的小庭院

~Photo by Regina~

 

Rebecca

◎Rebecca家的往昔(枕木圍牆的小房子) 

或許你看過竹籬笆內的老眷村,但你看過有著鐵道枕木圍籬的房子嗎?

這裡曾經就是我從小長大的家~

緣由自這學期的第一本書“小房子”,特地回娘家從久遠塵封的回憶盒中翻找出這張惟一記錄下數十年前的老家照片。因著父親工作的關係,我們從小就住在新竹後火車站的鐵路局舊宿舍內。低矮的房舍,覆蓋黑瓦的屋頂,特別的是房子的圍籬是就地取材以鐵道枕木搭建而成。記得,小時候和弟弟、妹妹們就在有座已長滿青苔與牽牛花的日據時期防空壕的後院裏笑鬧嬉戲。雖然,偶爾當颱風來臨,屋裡屋外的雨聲常相互唱和。風城特產的冷冽北風也會在寒冬夜裡輕易鑽過枕木圍籬來襲擊怕冷的自己。可是,從街頭到巷尾有來自各個不同省份的老鄰居。或許是操著濃濃外省鄉音,或許是台灣國語,有時是客家腔的親切問候。與幾步之遙外火車站前總是熙來攘往,熱鬧的市區繁華。這裡是火車嗚嗚聲鳴,傍晚鄰居炊煙裊裊,屬於另一個不同的小世界。生長在這裡的我,習慣於穿梭在各式不同構築的鄰居家和兒時的玩伴交誼。不同的家,都有其不同的溫度與特有的味道。而,我家的小房子也在數十年的四時交替間,陪伴看顧著我們長大。

春天家裡正對門的火車司機員宿舍圍牆內總會竄出結實纍纍的枇杷,讓我們這些小朋友忍不住小小貪吃犯罪。夏夜裡,家家戶戶搬出小矮凳乘涼話家常。想想,那樣手持蒲扇的涼意居然比現時不可缺的冷氣來得更具效力呢!秋涼如水,我們也能頂著柚香帽,分享月餅與那一輪皎白的明月。到了臘月冬至,門前則風乾著各家媽媽們自製的美味香腸。小朋友便負責監看貪嘴的野貓,興奮無憂地迎接期待的新年。

◎Rebecca家的現今(2004年鐵路宿舍強制拆遷後,我們家就變成後站停車場。)

“小房子”帶著充滿我們家人生活情感點滴,循著歲月的軌跡。雖然經過幾次翻修,但終究它還是變成了“老房子”。於是,我們曾經的小房子成為政府與財團口中的“都更毒瘤”。於是,就如同繪本中的小房子一樣。在不捨無奈中我們被迫向成為灰燼和一堆的廢木材的“小房子”道別。如今任憑我努力地在許多歷史資料中搜尋,卻怎樣也找不著證明我們那些“小房子”曾經存在過的足跡。只徒留這一格一格的白線,讓我每每失落在一種另類的鄉愁裡。

 

May:下面照片中的小男孩是兒子David一歲時的照片,身後的房子是來新竹住的第一棟房子,她在龍山社區附近。

 

 

這是現在住的電梯大樓,在新光三越對面。我是個標準的都市小孩,無論是從小住的許多透天厝,或現在住的電梯大廈,重點是,他們都必須是在很熱鬧的地方,車聲人聲是我熟悉的聲音,太安靜的環境反而會讓我覺得沒有安全感?!

Mandy

很幸運地,我的娘家,是從我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搬離開過的地方,那是我爸和媽胼手胝足,從買地開始,一磚一瓦白手起家建立起來的地方.

房子外貌,自我有記憶以來變化不大,頂多就是從矮房子(我還沒出生時),到2層樓,到擴建為3層樓,變的是房子內部--老媽辛苦的做生意拉拔我們長大,我家開早餐店約莫有快30年吧,所以我訂婚時,已是灰暗沉舊,記得大門拉門都已損壞了,等我這小女兒訂婚完,我老媽責任已了,也洗手退休享清福去.

家裡在我訂完婚後重新整修,有了明亮的客廳;一樣的大廳,一樣的位置,我家可是佇立快50年的老房子.

附記: 我家,坐落於今年六月份被大水淹過了約1/2腹地的桃園龜山工業區,好幾次回娘家,我會指著一間間的工廠,告訴小朋友這家那家曾經是我暑假打工過的地方;常覺得,看我家這邊目前是甚麼工廠,就知道台灣目前靠什麼產業生存--記得我小時候,家對面是黛安芬工廠,然後過去是卡西歐,再過去一點是華玉牌愛可樂旅行箱廠,整個工業區,充斥著紡織廠與電子零件加工廠,而現在呢?上述工廠都已撤出,如今整條街後半段是欣興電子及其關係企業,前半段則是佳世達,達方與台達電總部.可以見證台灣經濟發展脈動.很是有趣.

Linda

小時候十歲搬到這裡住了十年,所以印象最深刻庭院兩旁種了很多母親最愛的樹和花,右邊的照片印象最深刻是門鎖遭受到小偷侵入兩三次,所以常常有不安全的感覺.

六年前老舊的房子, 後來蓋成新的透天,二樓套房出租了,弟弟去年結婚也搬到這裡住.

二十歲我又搬到這裡住了,這原本是老舊房子做生意地方,民國82年新蓋的房子.我喜歡這裡因為有許多小時候童年回憶.

Jessica

目前一家四口住的房子,在2002 年時,因緣機會下憑著夫妻倆的能力所購買的夢想中的房子。當初也是憑著一股傻勁,不惜向銀行借了巨額貸款所購買的,如今債也還清,一家平安快樂住在這享受幸福的滋味。

Grace

※前言:
要找小時候住的老房子照片還真難找,麻煩老妹翻箱倒櫃終於找出之前她翻拍一張老爸站在家門前的老照片。

※老房子介紹:
1.
照片攝於民國50幾年左右,那時住家鄰居分別是三伯父一家人及四伯父一家人,一字型的房子,四週是竹林,家門口前則是一大片空地,有月亮的夜晚,常常各家長輩會拿出長板凳坐在門前空地閒聊起來,小孩子則是追來追去玩得不亦樂乎!農忙時也會看到戴斗笠、全身包緊緊的伯母在空地上翻、曬稻穀。(不過,那片竹林到晚上烏漆嘛黑的,很恐怖,即使長大後,還都會作惡夢,夢到竹林裡會跑出什麼怪物的............)
2.印像很深刻的是家裡住的離學校超級無敵遠,每天上學走路要一個多小時,放學又要再走一個多小時,常常中午
12點放學路隊回家,等我走到家卻已經快要一點半了,心裡超哀怨的,也超羨慕家就住在學校附近的同學。
※老房子現況:
去年特意去找一下記憶中的老家,可惜除了當時大家集會感情交流場合的廟宇仍在之外,週遭環境早已變化太大,很多漂亮的透天厝矗立起來,而我們居住的老房子也早已不存在了。


介紹:
後來搬家到離學校
10分鐘左右路程,下課走路回家一下子就到,那時覺得自己終於可以跟以前讓我羨慕的同學一樣早早回到家,感覺超幸福的!在這房子住到離家念大學,隔沒幾年,家人也搬到台北,那房子就先租人,後來也就賣掉了。不過,現在居然找不到這住了近10年房子的照片><(這倒提醒我是不是應該多幫孩子拍些他們在家裡的生活照片,不要只顧著拍出去玩的照片?這樣,當他們長大後,也能多保留一些對童年住的房子的回憶。)
po一張老媽帶我們三姐弟回娘家的照片,外婆家的房子是跟廠商合建,整排透天房子,大抵我們那時住的房子也是這般二層樓透天,只是多了一個小庭院。
 

Fang

"小房子"一書是我讀過的繪本當中,最喜歡、也最有感觸的一本。

隨著年齡增長,對環境惡化的恐懼也日與劇增:
大樹被砍掉了、草地換成柏油路....
蟲鳴蛙叫聲不再、空氣污染、水質土質惡化...
食衣住行樣樣存在著"有毒"物質。

雖然書中的小房子最後有個happy ending,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能否覺醒?對土地的尊重,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態度....

我來新竹關東橋居住的這18年間,眼看著外在環境的大變化,
生活愈來愈便利,這理應是喜悅的,但總無法替代心中最終追求的那份恬靜與自在...

1999年,我家大兒子出生,娘家的老媽來新竹小住時,常帶著他出門散步。
愛花的老媽,最喜歡來到這片油菜花田,
讓小外孫摸摸小花,觀察蚱蜢在田間跳遠,欣賞蝴蝶在花間飛舞,
偶爾意外發現小瓢蟲怎麼也跟著我們回家了.........



↓2011年,內灣支線新增"竹科車站",就蓋在這片油菜花田上。
大自然給予的溫暖色調,經由人類文明的改變,成為堅硬冷峻的形體。
從此,
新穎的建築物成為當地的霸主,
黑黝黝的柏油路就像電腦鍵盤中的delete鍵,把我們對這片油菜花田的記憶,
永久"刪除"........

Anita

讀完小房子這本繪本時, 心中是有所感觸的, 不管房子外的大環境如何的變化, 房子始終守護著住在裡頭的人, 一代接著一代, 只是房子畢竟是有壽命的, 破舊損毀不堪居住剷平後, 大概也只剩下照片可供懷念了。

這是我位於雲林的娘家, 拍攝時間應是大哥結婚時,從左邊算起是我、大姐、二姐前面是二哥。下面這張照片也是同樣的地點, 只是景深再拉長些, 前面兩位小孩是大哥的二女兒及小兒子,兩張照片時間相差大概七、八年吧。

小時候這片廣場是多用途的, 是媽媽曬菜脯、花生的地方, 更是我們小孩子嘻鬧玩耍的地方。 最記得在每個沁涼的夏夜, 總愛把涼椅搬到這裡, 望著滿天的星斗, 聽媽媽說故事或大人們聊天, 然後沉沉進入夢鄉, 這些都是我童年最棒的回憶。

這十幾年來, 我的家鄉田野地貌變化極大, 土地重劃- 溝渠、大圳、鄉間小道等的規畫早已不是我記憶中田野的樣貌, 但非常對比的是, 村落的樣貌幾乎數十年來不變, 變化的只有更多的老人及更多沒人居住任它頃頹的房子。也許這就是偏鄉的宿命, 只是對我們這些離家在外的兒女, 總是有些悵然。

 

 

 

※統整編輯By:Rebecc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wlib2007 的頭像
    hwlib2007

    拾繪英文繪本讀書會

    hwlib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